民族地域文化与花儿品牌
编者按:随着连续四届的“西北五省(区)花儿歌手演唱会”的成功举办,青海花儿已经成为从乡间田野走进城市,走进人们的生活中,花儿的魅力在影响和感染着人们。为了使人们真正了解花儿,认识花儿,在第四届“西北五省(区)花儿歌手演唱会”来临之际,我们特刊发有关青海花儿的稿件,以期人们对花儿今后的发展给予共同关注。
民族与地域文化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地域的精神支柱,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备素质。进入新世纪以来,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经济日益全球化,在这个过程中,物质文明将会逐步走向同质化,但以民族和地域文化为核心内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又必然呈现出多样化。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有自己历史积淀下来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地区要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发展,必须继承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必须弘扬地域文化的特殊性,合理地扬弃,才能捍卫文化的多样性,才能使多种文化在经济发展的洪流中互相并存,共同发展,成为特色文化存在的推动力。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和谐社会,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保留民族和地域文化的独特性,鼓励其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与时俱进,发扬创新性,这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内涵。
青海花儿是青藏高原民族和地域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要打造好青海花儿,不仅要保留其独特性,还要发扬其创新性。这不仅是打造品牌的需要,也是保护和利用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手段之一。
抓住地域和民族特色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有着独特的多民族共存共荣、共谋发展的历史传统,有着各民族文化互融互惠,互促互进的地域特点。这种多样性的文化,既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也是青海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青海地区民族文化的特色,既是我们的一大优势,也是新时期促进脱贫致富,促使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只有认识到民族和地域文化的重要性,才能积极地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才能构建现代文明的和谐。这是一个根本,我们必须将其贯穿于打造花儿品牌的全过程,继承传统、保留特色、注重创新、弘扬特色。只有突出了地域和民族特色,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后发展地区,才能在全国的大棋盘中占据棋路,布上棋子。
三江源头是中华水塔,河湟谷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千百年来,我们已形成了各民族相融合的高原文化,青海花儿就是其中的一朵耀眼奇葩,并已在海内外展现出迷人的风姿和独特的优势。我们完全有理由、也有优势打造花儿品牌。打造品牌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这种令世人瞩目的民族和地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而打造花儿品牌,就要熟悉和了解花儿。熟悉花儿是了解花儿、认知花儿,掌握花儿自身规律的重要方面;热爱花儿是继承传统、发掘内涵、科学创新的基本前提。对有着显著民族和地域优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一个前提,就是普查。河湟地区是花儿的一个源头,在这块热土上,花儿开放了至少有五百年。汉、藏、回、土、蒙古、撒拉、东乡、保安、裕固等九个兄弟民族共同培育形成了极具优势的地域文化品种。如此悠久的传统和深厚的文化资源,必须进行空前的深度挖掘,开展有步骤的普查。普查既要注意到以往的成果,又要注重各个地域的普遍性;既要注意到各民族独有的内涵,又要注重各民族花儿的特殊性;既要注意到各地区的共同点,又要注重各地区的差异性。普查是一项费时、费力、费钱的系列工程,应该由政府部门牵头,提高思想上的自觉性,注重操作上的科学性,增强实施中的持续性,做到现代化手段的应用,做好建档工作。只有积累丰富的资料,才能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此外,政府领导、部门支持、社会参与是我们构建创新型社会的一个优势。要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举措,使这种优势在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机制。有了机制,也就有了共识,就会形成合力。作为一项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这种老百姓口传心授、代代相续的文化品种,必然地有着和青海其他文化品种相融合或相影响的痕迹。要在保持其特色的过程中,注重花儿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了解和捕捉能反映其自身规律的有特色的东西,这是重点。尤其在初级阶段,必须进行原汁原味的记录和整理,必须保留和保持其自身的原貌。同时还要注重“十里不同风”的规律,注重保留青海花儿特有的地域特色。要善于归纳,丰富和提炼民族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使地域和民族特色得以保留和继承。
坚持保护与创新并举
传统文化既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保障,也是丰富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又促进了民族优秀文化的发展。现代化的浪潮,无疑是对民族的传统文化提出了严峻挑战。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是维护民族文化认同感、归宿感的有效形式。青海花儿这种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历史的积淀。在现阶段,它通过社会生活的各种媒介转化为现代人生活过程中的一种需要。丢掉了传统,也就丢掉了花儿。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把我省有民族特色的四个地域性花儿会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有远见、得民心的战略举措。但是,传统文化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在加强保护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包括从内容到形式,从民族到地域的多种创新。
创新是青海花儿继承传统、弘扬特色、打造品牌的有效手段。在这一方面,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既要防止片面强调保护而排斥创新,又要防止片面注重创新而淡化传统文化。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精心打造品牌,使它赋予新的活力,必须和单纯整理、采风、保护相区别。这种继承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全部保护。保护与创新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保护是要注重保持原貌,重视留存;而创新则是在保护的前提下,注重突出特色和不断发展。保护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是保护的升华和延伸。作为文化创造的主体,每一代人必须将传统文化转化为现实活动的要素,并通过现实活动,使传统文化得以创新、不断提高。经过创新和提高的传统文化,与适应社会主义创新型社会所需要的文化特殊性,是分不开的。因此,保护是增强花儿活力的必须,创新是打造花儿品牌的生命。
花儿的创新,既要继承地方和民族的传统,使它富有区别于其他文化形式和文化品种的特色,又要注重时代特色和大众需求,才能使其在新时代通过口传心授等多种途径传播的过程中,得以延续和扩散。只有两路并举,与时俱进,才能激发其活力,显示其张力,保持其不竭的魅力。
打造花儿品牌,走保护与创新的路子,必须要建立保障机制。一要建立基金。政府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把打造品牌作为自己的行为,努力做到规划上盘子,发展有票子,创新有路子。建立基金对于我们经济后发展地区,显得尤其重要。建立的路子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这里政府领导是关键,全社会参与是保证,各部门支持是基础。千条万条,政府领导是第一条;千难万难,政府挂帅就不难。建立发展基金,就可以克服因缺钱而使很多应办的事情难以办到的尴尬。二要设立专项经费。政府要设立专项资金渠道,实行专款专用,加强监督审计,保证款项发挥效益,这是花儿品牌能得以持续发展的一项有效举措。在重大活动中,要克服一些舍近求远的做法,与其花重金请通俗歌手,还不如培育自己的花儿歌手。同是西部的民族地区,为什么广西、云南能做得如火如荼,我们却连一件都做不到呢?在这方面我们要有战略眼光,不要谈钱色变,不过是把这种文化建设列为专项而已,只要合理得当,就能有效地营造青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好的软环境。三要设立专门机构。实行政府引导和专家治理相结合的新机制,它可以有效避免走弯路、走歧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要培养人才队伍。参与花儿活动的各族群众成千上万,花儿歌声不绝于耳,这是我们的群体优势。但同时必须注意到,打造精品,人才第一。一方面,要有意识地选拔和培养领军人物,像朱仲禄那样有着多方面的深厚基础的花儿王;或像苏萍那样具有创新潜质的花儿歌手,使花儿借助新时代的领军人物,飘向四方;另一方面,要采取多种手段,不断提高花儿群众活动的艺术质量和社会效益,真正做到一场花儿会活一方群众,促一方和谐;再一方面,要努力改变花儿活动自生自灭的状态,脱俗求雅,使花儿从一些花儿茶园庸俗调侃的低档次中走出来,成为花儿品牌的民间基础。此外,培养人才队伍要实行四个结合:民间与专业结合,努力提高档次;普及与提高结合,努力提升品位;政府与群团结合,努力提高效益;地域与民族结合,努力塑造精品。
坚持保护与创新并举,还要避免功利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它始终以民族和地域特色取胜,很少有功利色彩。如果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急功近利,难免会背离保护的初衷。花儿品牌是青海的文化品牌,当然要跳出急功近利的框框,注重品牌的内涵和品味。要克服功利性,立足长远性,以战略眼光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要克服排他性,增强包容性,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容纳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花儿,兼收并蓄,合理扬弃,完善自我;要克服商业性,强化艺术性,使文化艺术的特质,在商业和旅游等活动中得以发挥,不要使它变成商业等活动的奴隶;要克服狭隘性,注重全局性,跳出仅仅为地域和民族服务的小圈子,从构建和谐社会、丰富先进文化、塑造艺术品牌的大局出发,使保护与创新有新的内涵和外延。
抓住民间、媒体和精品三个关键
激活民间文化是基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花儿的活力在民间,花儿的源泉在民间,花儿的舞台也在民间。在注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打造花儿品牌,有效搞好保护与利用,还要注重民间文化这个基础。青海民间文化色彩斑斓,独具特色。一方面,受多民族聚居影响,兄弟民族文化互相交融、互相影响,明显有别于其他地区一些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受地理环境制约,特色文化的原始风貌保留完整,传承性更强,多民族文化表现形式繁多,内容丰富,美不胜收。这些特色,是打造花儿品牌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西部歌王王洛宾正是深入大西北采风,才有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花儿与少年》这部东方民族经典之作,就是以青海民间小调为素材改编的。因此,只要有了这个深厚的民间文化基础,花儿品牌的打造就大有希望。
现实表明,要成功举办一次活动,不能离开现代媒体的积极参与。媒体的积极性越高,参与程度越强,活动的成功率就越高。如果没有媒体的参与,许多名家就没有成名的平台,许多文化品种也就没有大范围认知的载体。媒体张扬,一是宣传文化部门要在打造品牌过程中,充分发挥媒体的独特作用,交任务压担子,使媒体成为打造花儿品牌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军。二是在打造品牌的宏大工程中,媒体应避免自身运作的盲目性,增强全省打造品牌一盘棋的自觉性,从自身的规律出发,运用多种形式,多种手段,注重前瞻性和长远性,为花儿品牌的打造作出贡献。
品牌的塑造,其实质是一场革命,也是一场合理扬弃的持续行为。在经济领域,我国实行名牌战略的意识日益增强,力度也越来越大,正逐步建立与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相适应的机制。但是,由于缺乏塑造品牌的现代意识,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知名品牌,仍然摘不掉“制造大国,品牌小国”的帽子。据国家质检总局2005年披露,我国近200种产品,产量世界第一,但出口产品中的自主品牌不到10%,90%替国外品牌做贴牌生产;美国《商业周刊》2005年全球100个价值品牌中,美国58个,德国9个,法国7个,日本6个,韩国2个,中国0个;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中,美国245席,占49%,法国46席,占9.2%,日本44席,占8.8%,中国6席,占1.2%。客观地讲,我国经济领域的品牌意识和塑造手段,远高于文化领域,现状尚且如此。可见,振兴青海,打造旅游名省,塑造文化品牌,时不我待,我们应有空前的紧迫性和使命感。因此,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鼓励开发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势在必行。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大塑造花儿品牌的力度,是旅游名省题中应有之义,这是形势的需要,也是众望所归。(作者:滕晓天)
百家论坛:花儿走进城市的利弊
花儿发展到今天,它已不再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山歌野曲了,它成了青海的一个品牌,从最早的大篷车演出队到现在铺天盖地的花儿光碟,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了花儿。许多人不懂花儿或并不看好花儿,但只要听过一次花儿,就会被它那直白生动、风趣幽默的语言和婉转悠扬的曲调所折服,转而会深深地喜欢上花儿。因为花儿蕴涵了许多民俗、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知识,花儿本身就是一部民间百科全书。“这个尕娃儿,/穿着个尕大氅儿,/端着个尕木碗儿,/舀给点尕面片儿,/嘘溜嘘溜地喝着哩。”单就一个“尕”字,便包含了无穷无尽的内容,恐怕请来民俗学家,说上三天三夜,也未必说得透“尕”字在这首花儿中的含义。这只能让听者自己去心领神会,发出会心的微笑了。
西宁有许多花儿茶社,在这些茶社里,活跃着一大批年青的歌手,他们以唱花儿为职业,把唱花儿当成了一种谋生的手段,这样一来许多有天赋的农村歌手就找到了展示自身价值的舞台。花儿作为平民艺术,它所反映的大多是劳动人民的情感生活,在群众中有着广阔的市场。每当一张新的花儿光碟或磁带出版,就会有群众排着长队购买,如今花儿已成为这个城市的一张名片,和“夏都”一样有着独特又诱人的魅力。“我给我的阿哥哈绣给个满腰转,/褐子的边边,/里子是毡毡,/纽子绾成个蛋蛋,/热热火火的钻钻,/做下的干散,/牛毛俩再扎个牡丹,/你穿上了走,/人前头要显个手段。”来西宁旅游的外地人,如果能理解这首花儿的意思,我相信西宁留给他的不仅是清凉和朴实。青海的花儿,就像那陈年佳酿,醇香悠长,会令他在以后的日子里永远回味无穷。
然而无论是在花儿茶社、花儿会还是在风情园,在这个城市中凡是能出现花儿的地方,同样面临着花儿“失真”的问题。歌手的素质良莠不齐,花儿的歌词、曲调陈旧老套,唱来唱去都是“三闪令”、“水红花令”,歌词除了“尕马儿骑上了枪背上”就是“老爷山上的刺玫花”。其实,真正的花儿是底层劳动人民情感的真实流露,它承载的是人们心底里最柔软的伤痛。“姊妹啊,/有你呵我铺的是红毡,/没你呵我溜的是净板哪;/有你呵我吃的是面片,/没你呵我拌的是炒面哪。/姊妹啊,/我整天每日你的坟头儿上望啊,/你快快儿转着个阳世上啊。”听到这样的花儿,谁不会难受得掬一把辛酸泪呢?
花儿是生长在山野田间中的一朵美丽奇葩,几千年来,它沐浴着灿烂明媚的阳光,呼吸着清纯甜美的山野之风,以青山绿水为伴,在劳动人民的精心呵护下,它盛开了一年又一年。它用它清丽柔美的花瓣,吐露芬芳的花朵,抚慰了一辈又一辈人的心灵。可是,它开在空旷的山野里,它自生自灭,它太寂寞了。
我们不应该让这朵美丽的花儿在旷野里慢慢枯萎,我们应该保护它。花儿走进城市,可以说为花儿的茁壮成长找到了一张温床。可是,离开了天高云淡的田野,走进灯红酒绿的城市,它身上的那种纯真、那种原汁原味的东西还能保持多久?这很让人担心。花儿本是一种原生态的民间瑰宝,长此以往,它会不会产生变异?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来到城市,它会不会变成又苦又涩的枳?不要为满大街响起的花儿歌声而盲目乐观,以为花儿真的在城市扎下了根。其实这恰恰是一种拔苗助长,急功近利的行为。
如何能让走进城市的花儿既能茁壮成长,又能保持其纯净朴实的乡村风格?说实在的,我不是专家,不能提出绝对的解决办法,但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想到了别的山歌。广西的刘三姐本已家喻户晓,可是有一天,一位叫斯琴格日勒的歌手突然以一曲粗犷豪放的“唱山歌哎,山歌好比春江水。”把刘三姐又抬到了一个高度。朱哲琴以一曲《阿姐鼓》,把西藏的神秘、苍凉和旷远推到了极致。再想,殷秀梅的一曲《塞北的雪》,把美声唱法介绍给了普通大众,使人们一下子接受了这种高雅艺术。联想到花儿,我们是否也可以在保护它原生态的民间艺术的同时,又赋予它新的理念呢?
高原无处不飞花,花儿是青海民间最瑰丽的艺术。不论它是在田间地头吐露芬芳,还是在茶社舞台上姹紫嫣红,我们都应该真心地喜爱它、呵护它,为它辛勤耕耘,让这朵美丽的花儿常开不败。(作者:贾文清)
文化视点:哲理花儿的当代价值
花儿是以情歌为主要内容的民歌,但如果说花儿就是情歌,就未免有失偏颇。因为在花儿中除了大量反映婚姻爱情生活题材的曲目外,还有一部分反映其它社会生活的内容,它们跟爱情无关或关系不大,例如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民俗掌故、社会现象、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有许多从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极富哲理的警句,让人们在听了之后会产生茅塞顿开、大彻大悟的效果。这一类花儿,虽然没有爱情花儿的缠绵热烈,但同样为人们所喜爱。这种寓哲理于语言的花儿,我们不妨姑且称它们为“哲理花儿”。当然,爱情花儿中也有一定的哲理,两者并无绝对的差别。就其文化品位和思想境界来说,哲理花儿在民歌中属上乘之作。
反映亲情、友情的曲目 花儿语言对于驾驭爱情题材早已炉火纯青了,这是人所共知的,由此产生一种偏见认为花儿只能唱爱情。但朱仲禄先生曾多次演唱过的一首花儿,却有力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北斗七星乾坤转,/明月亮,一年里有几次能圆?一青一黄的又一年,/好朋友,一年里有几次团圆?这首以反语提问的形式演唱的花儿,答案却是十分明白肯定的。它的深层内涵是,既然月亮在一年中只有十二次能圆,既然五谷粮食一年中只有一次收获,这是多么稀缺难得的机遇,那么亲朋好友们面对岁月匆匆、人生苦短的现实,何不珍惜每一次相逢团聚的友情?这种教育人们珍惜爱护亲情友情的花儿,难道不能打动人心吗?朱老先生曾在一次老年朋友的聚餐中演唱过这首花儿,在座的人无不为唱词中所表达出的真挚情感所动容。可见,朴实无华是最有感染力、最能触动人心的。
反映历史事件的曲目 许多花儿以历史事件或民间故事为题材,说古论今,揭示事件产生的原因和结局,以此警示世人:轩辕坟生的狐狸精,/她害了殷封王了;争名夺利的一场空,/把心情白费上了。狐狸精附体美女苏姮己,以美色诱惑封王,使封王整天沉湎于酒色中荒淫无度。他重用奸佞、残害忠良,把一个殷实江山断送在声色犬马之中,令世人感叹。借古喻今是教育告诫后人的方法,引入到花儿中,经过群众传唱,它的警示作用就会发挥得更好。
反映人际关系的曲目 人际关系的平衡和谐始终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传统花儿中有很多反映人际关系的曲目,体现出传统文化中“和为贵”、“父慈子孝”、“扶危济困”、“仗义疏财”、“行侠仗义”等道德情操。如下列这几首:赵匡胤拿的盘龙棍,/千里路送京粮哩;钱财看轻人看重,/围人时围心肠哩。量下的糜子人吃哩,/量下个麸皮咋哩?围下个朋友宽心哩,/围下个有钱汉咋哩?干饼饼泡下的羊肉汤,/杂合面干粮么长;嫌穷爱富的心妄想,/穷人家娃娃义长。
这几首描写人际关系的花儿无一不是弘扬人世间纯洁友情的。字里行间充满重义轻财、匡扶正义、鞭挞权势的铮铮正气,正是今天我们所提倡的良好的社会公德,它针砭了人际关系中假恶丑等少数社会现象。
针砭时弊,揭露丑恶现象的曲目
贪污腐败是民愤极大的官场顽疾,人们对此早已深恶痛绝,诅咒贪官的花儿也屡见不鲜。据说某贪官下台之日,在其原管辖单位的院子里,即同时贴出了一首花儿:砚台墨盒一样黑,/比不过贪官的心黑;豺狼的心肝狗的肺,/泡在清水里发霉。这首花儿把将其贪赃枉法的丑行揭露得淋漓尽致。由于其在权高位重时的种种恶行劣迹早已传得沸沸扬扬,群众早有积怨,此时的花儿,无不让人拍手称快。可见花儿在揭露社会阴暗、在鞭挞恶行时,同样可以发挥出标枪和匕首的作用。
哲理花儿以朴素的直白语言诠释人们生活中的各种物象,其中蕴涵着哲理,有许多宝贵的处世原则和人生感悟,为改善今天的社会人文环境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智慧资源。在当现代社会更加趋于多元化的今天,哲理花儿的流传无疑对化解社会矛盾、调解人际关系、增进平等友善、培育社会公德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尽管它多数时候只是起到了民歌的娱乐作用,但寓教于乐往往在潜移默化中才会有收获。民谣是世风的窗口,作为民间歌谣重要形式的花儿,以它的短小精悍、精辟凝炼的语言反映现实、表达群众的美好心声,自有其独到的优势。应当说哲理花儿中的精髓和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基因是一脉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