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品牌海外市场遭围堵的背后
素有“世界汽车工业奥运会”美誉的第62届法兰克福国际汽车展近日落下帷幕。据称,这一传统展会已延续10 0多年,是欧洲规模最大的车展。由于身处欧洲汽车工业和消费市场的中心,该展会历来是全球各大汽车厂商必争之地。令人疑惑的是,与前年法兰克福车展中国车企争奇斗艳不同,此次正式参展的中国自主品牌只有华晨一家,另外几个中国品牌的车型虽也跻身展馆,但却是通过欧洲销售代理商出现在车展上的。
法兰克福车展门槛不低,要求参展商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有新产品且新产品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在市场上有一定的保有量,同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不存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等。众所周知,多年来由于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关键核心技术不能自主,产品科技含量以及市场保有量有限等,中国汽车厂商一直被这些条件拦在门外。
近年来,一直采取“市场换技术”的中国汽车工业加快了自主创新步伐,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取得丰硕成果,并在发动机、变速器、底盘等核心部件的研发和制造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接近甚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随着中国汽车消费的跨越式增长,自主品牌企业也得以迅速成长,他们在不断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也将目光瞄向了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 并以较好的品质和低廉的价格赢得用户青睐,自主品牌轿车市场占有率节节攀升。
然而不和谐的杂音却愈加喧嚣:本届车展开幕之前,中国最大的自主品牌奇瑞遭遇"碰撞门";另一家著名自主品牌吉利则被安排在零部件展厅,面对主办方的"刁难",他们只得采取了拒绝参展的态度;而自从有媒体报道了中国的双环汽车有意参加车展后,德国两家汽车公司就扬言将以知识产权问题起诉双环汽车…… 事实上,中国的产品无论 是汽车、纺织产品、电子产品、日化用品还是食品等,近年来都遭到了国外不同形式的阻挠。有的通过媒体宣传和行政手段,在中国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方面大做文章,意图制造恐慌,从而在消费领域驱逐中国产品;有的利用世贸组织在倾销方面的有关规定,通过增加关税等手段为中国产品制造贸易壁垒;还有的则以侵犯知识产权为由,欲封死中国产品走向世界的大门。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6年底,我国汽车零配件已遭到 10多起反倾销调查,产品涉及雨刮器、刹车盘、刹车鼓和汽车挡风玻璃等。本届车展之外的闹剧,给正在开拓海外市场的中国汽车蒙上了一层阴影,甚至一些海外媒体借机再次大肆攻击"中国制造"。 为什么中国车只要在国际车展上亮相,就会引起如此大的争议?这些海外巨头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不难发现,中国自主品牌以低廉的价格、不断完善的技术和逐渐提高的性能等优势,不但迅速在国内打开了市场,同时日益吸引了全球各地消费者的目光。而跨国汽车巨头由于生产成本和品牌形象,注定要保持产品的高价位,无法在性价比上与中国品牌正面竞争,其市场份额面临严峻的威胁。也正是因为这种威胁,自主品牌在向海外市场扩张时,必将会受到来自于各方的责难与阻碍,而"抄袭"诉讼和炒作"碰撞",只不过是国际汽车巨头目前手里几件武器罢了。 这无疑证明,中国汽车业在进步,自主品牌在壮大。对于没有创新能力的汽车产业,外国人是没有兴趣评价的。当中国汽车成为海外媒体竞相报道对象的时候,不论是褒是贬,都预示着中国汽车工业已经在海外形成了一定的威慑力。
耀东;成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