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品牌价值可观
第四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于5月3日在杭州圆满落下帷幕。本次动漫节吸引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300家中外企业参展,包括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葡萄牙、日本、韩国以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签约项目达34个,签约总金额近48.85亿元人民币及2371万美元;来自全国的72家用人单位提供了1100多个职位,300多人当场达成择业意向。据相关部门预测,动漫产业在中国至少有1000亿元的空间,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中国动漫产业飞速发展
自2003年以来,文化创意产业就被作为新经济体大力提倡,动漫产业则是强劲的创意引擎之一。据相关部门预测,动漫产业在中国将至少有1000亿元人民币的空间。近年来已经有19家国家级的动漫基地建成并开始运营,后续力量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上海、广州、深圳、宁波、南京、杭州等城市在启动阶段发展迅速,而北京裹挟巨大的人才储备和雄厚的资本高调直追,动漫产业的创意引擎正在官方和民间的热情注目中提速。
杭州市委副书记、动漫节执委会主任叶明表示:“杭州动漫产业凭借中国国际动漫节这一平台,发展迅速,已成为中国动漫的一个品牌。目前,杭州拥有5个国家级动画基地、113家动漫企业,去年动画节目产量达到15000分钟,涌现出像中南卡通这样一大批有影响力的优秀动漫企业,带动了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之一。”
记者从杭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获悉, 2007年,动画产品出口量居全国第一,海外销售收入达170多万美元,公司全年收入4000多万元,并首次实现了盈利。杭产动漫的业绩表示,中国本土的动漫能走出去,也可以赚大钱。
不久前,一个由全国中小学生参加的“星际飙车王”大赛在全国各地拉开,而一部由中南卡通制作的《星际飙车王》也同时在全国各地开播。现在,中南卡通动漫衍生产品每月都有数百万元的销售,每月可按销售额收取品牌许可费,已进入良性运作阶段。
中国动画品牌价值可观
尽管“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主要产品,但中国产品的致命弱点是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在竞争中并不处于主导地位。寻找品牌合作,是企业实现战略转移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动漫体现出令人震惊的价值空间。各种或可爱或帅气的动漫形象,不仅活跃在影视屏幕上,更是活跃在服装、玩具、文具、家具、生活用品,甚至更为新奇、广阔的产业领域中。日本的一部动画片《千与千寻》,票房收入就达5亿美元之巨。而美国迪斯尼将米老鼠形象授权出去,每年就坐收47亿美元。小熊维尼的创收更大,达到57亿美元。而中国香港专利授权及特许经营协会对大陆市场的研究报告显示,采用卡通品牌成为企业产品代言人后,该产品的销售额平均上涨30%。动画形象品牌授权可用于多种行业,又可长期反复使用而不易损耗,随着衍生产品的深度开发,成本会越来越低,而动画的附加值越来越高,从而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
行业创新人才供需失衡
动漫创新人才供需的失衡已成为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据统计,我国动漫人才的需求量约15万人,其中游戏动画人才需求量约10万人,但现有动漫产业人才缺口很大。而且,目前国内一流的网游动漫人才多数供职于国外企业。虽然我国已有200多所院校设立动画专业,但前期的规划和创作人才凤毛麟角。
动漫人才素质不高。目前,我国从事动漫编导的人才基本是从美术、计算机等专业转化过来的,他们在影视动态形象、影视语言、影视编辑等的影视艺术方面的素质相对不高,缺乏运作和营销动漫产业链的人才。
产品原创力不足。有资料显示:在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本动漫占60%,欧美动漫占29%,而中国原创动漫包括港台地区的比例只有11%。原创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产品创新力不强。情节老套,娱乐性不足。题材局限,制作粗糙、手法单一缺少属于民族文化的动漫创意,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风格、画面质感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仿照等现象。
文化渗透力不够。动漫的背后有着厚重的人文内涵,需要创新的理念,赋予动漫产品时代内涵和现代元素。
产业链缺失。第一个层次是漫画刊载市场。第二个层次是动画化及电影化市场。第三个层次是动漫衍生品市场,包括音像制品、动漫周边产品等。实现这三个层次的有机统一过程也就是产业链形成与运作的过程。
市场环境有待改善。良好的市场环境有利于动漫产业的健康发展。但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如政策滞后,企业行为不规范;产权意识不强,盗版现象严重等。
来源:市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