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起名个人改名名字点评
起名知识五行原理姓名人生
公司起名产品起名
品牌命名综合起名
收费标准付款方式服务流程
加盟合作联系我们专家简介
风水知识周公解梦生辰八字星座运程在线字典
中华称谓易经数理孕育知识说名道姓免费算命
起名知识当前位置:起名知识 > 品牌起名 > 浏览文章

“中国制造”的“新丝绸之路”

http://www.qihaoming.com.cn 发表时间:2010年03月30日 来源:中华隆取名网

    前些天在网上看到一条新闻,说是“争执十多年而迟迟未决、被无数媒体一而再、再而三地宣布已经‘开工建设’的京沪高速铁路,最近终于传出立项建设的权威信息。而且这次要建设的,是总投资大约10000亿元、总里程5457公里的高速铁路网络,相当于4条京沪线的长度” 。在这场商业盛宴中,中方企业也能从中分一杯羹——按照国家规定的“市场换技术”政策,铁道部不得直接向外方购买产品,而是必须向中外企业联合体购买。看完这条新闻,不知是该高兴,还是悲哀,毕竟“中方只能干粗活,外国厂商则以技术赚钱”;若没有国家政策扶持,中方企业甚至连这一杯羹都可能没得喝。而且,这种现象并非个案……
尴尬
 
    数字有时能够说话。
 
    我们不妨先看看近期在媒体上出现的一组数字:就产品的产值而论,中国已是世界第4大工业基地,排在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中国有100多种工业制成品的产量成为“世界第一”,范围包括钢铁、水泥、家电、通讯设备、纺织、医药、机械装备、化工等十多个行业,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2004年,中国向全球出口鞋类产品58.8亿双。地球村里平均每个人就要穿1.2双中国鞋……
 
    暂且不要高兴,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些同样引自媒体的数字:据统计,近年来我国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光纤制造装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的85%、石油化工装备的80%、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被进口产品占领;中国每年要花费6000亿元从国外进口重大设备;劳动生产率大概只是美国的1/23……
 
    对比以上两组数字,不知各位心里是什么滋味,高兴?自豪?还是失落?伤感?我想是每样都有一点吧。如果再浏览一下“中国制造”近些年来在海外的情况,或许我们更多的感受会是尴尬。
 
    有位朋友在温哥华,他去逛当地超市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嘿!这个是“中国制造”的!”那里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商品都清楚标着“Made in China”字样,小至食品、玩具,大至服装、家电。自己祖国的商品能够如此广泛渗透到西方的生活之中去,本应该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可是,他却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因为这些商品几乎没有一个是中国品牌。
 
    尽管中国制造的很多产品已经占据世界总产量的很大份额,但大多数产品附加值极低。美国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儿童玩具,商场的零售标价是100美元。这种玩具的设计商和经销商都是美国公司,生产商是中国企业。 最后,中国内地的生产商和外贸公司总共获得10美元,只有商品零售价的10%,而其余的90%都叫海外商人拿走了。在2005年巴黎举行的“中法中小企业合作洽谈会”上,中国商务部长薄熙来给在场的法国企业家算了一笔账,由于中国出口纺织品利润较低,中国出口约8亿件衬衫才能抵一架空客380——8亿∶1,这是一个概念?
 
    另外,低廉的“中国制造”产品虽然为外国人节省了大量开支( 据估计每年光为美国公民就节省约5000亿美元),但外国人并不因此感激我们。相反,“中国制造”在海外麻烦不断。“中国制造”在许多地方被认为是劣质品,在美国的产品召回目录上,有将近一半的产品产地在中国,欧盟公布的产品黑名单上,来自中国的也不是少数。在许多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中国制造”陷入了反倾销的泥潭,从家电、家具、纺织品等到农产品,涉及的产业数不胜数。不仅如此,“中国制造”甚至还被当作失业的泄愤对象而连遭暴力,温州鞋在西班牙被烧就是典型的一例。
 
    更让我们尴尬的是,就在“中国制造”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的时候,“后院失火”的危机却愈演愈烈——在除垄断行业外几乎所有的产品市场,都能看见外资的身影。尽管“中国制造”在本土市场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但其命运并没有因为本土优势而有所改变。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外资企业已经控制了1/3以上的中国制造业GDP和一半以上的进出口,而且增长势头不减。许多曾经强势的本土企业倒闭或被外资收编。
反思
 
    鉴于以上种种尴尬,不少有识之士发出了这样的“警世危言”,“中国制造”还能走多远?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制造业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工业生产大国。从产量上看,“中国制造”似乎是个恐龙级的庞然大物,但技术和品牌两根软肋,却让它很难在全球竞争中有更大的作为。不客气一点说,中国目前甚至连“世界工厂”都称不上,其级别顶多算是全球产业链的一个重要“车间”。前中国加入WOT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就曾表示,在全球制造业的生产链上,中国企业处在中低端,从中国的综合国力、制造业的素质和竞争能力,特别是拥有的自主核心技术看,与世界经济史上被称为“世界工厂”的英国、美国和日本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关于技术的问题,不妨继续用数字来说事。中国2003年半导体产业的销售超过200亿元,但利润只有3%,而跨国巨头英特尔一家的销售就超过2300亿元,其利润高达18%。为什么?因为他们掌握着核心技术。目前的中国制造很多还处在加工层面上的制造,由于无核心技术以及专利,使制造业只能以低廉的人力资源和低成本方式生产,这种劳动密集性的生产特点,以低价倾销的方式,永远难以使中国制造业站在高处,多年来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表现,使西方消费者形成了中国货=低质、低价商品这样的固定概念。
 
    日本制造或者是美国制造称雄全球的核心是技术、产品的创新,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低成本制造。它们的大型企业研发费用通常占销售收入的5%~10%,大部分中国企业1%还不到,很多中小企业甚至没有研发。有资料显示,中国企业的发明专利只有日本和美国的1/30,许多企业的核心技术和装备基本依赖国外进口。中国彩电企业的生产量约占世界彩电总产量的一半,但当该产业从普通彩电向高清平板化升级时,因为液晶技术和窗体顶端窗体底端等离子显示技术的核心部分分别掌握在夏普和富士通手上,国内彩电企业却因无能为力而不得不掀起新一轮的引进浪潮。但“引进”并不等于“白拿”。从先前3C、6C联盟向中国DVD制造商的漫天要价,到英特尔、飞利浦、Sigma Tel向中国MP3企业张开专利血盆大口,再到日前索尼向长虹等国内6家家电企业开出22项专利收费清单,中国企业一直在承受着巨大的被人宰割之痛。
 
    整体而言,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企业与欧美企业的差距仍在不断拉大。
 
    缺乏在国际市场叫得响的自主品牌,是“中国制造”的另一根软肋。由于没有自己独家生产技术,很多关键部件都要用人家的品牌,“中国制造”根本无法与洋品牌相匹敌,只好替人家做“洋打工”,创造了1%-2%的微薄利润。
 
    据国际权威组织统计,世界名牌占全球品牌不到3%,产品却占了全球市场的40%以上,销售额更占全球的50%左右。在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中60%的部分来自品牌产业创造的价值。美国经济如此强大,与其拥有的麦当劳、IBM、迪斯尼、波音、通用、宝洁等著名品牌创造的巨大价值是密不可分。而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只有不到20%的价值是由品牌制造业所贡献的。 而且,国内一些传统老品牌在逐渐萎缩和消亡,而新民族品牌诞生艰难缓慢,长此以往,中国企业将会失去对国际市场流行趋势的把握能力,更加受制于人。
 
    前有强敌,后有追兵。“中国制造”曾经依靠低劳动力、低原材料成本赢得了世界市场份额,现在这个所谓比较优势正日益被进入中国的国外企业以及周边国家、拉美国家所模仿、拉近,单纯依靠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等资源成本比较优势已经无法为中国企业赢得未来。“中国制造”低成本优势将要面对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的竞争,且已经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如果“中国制造”依然停留在贴牌等简单的加工层面,满足于给自己创造1%-2%的利润,中国终将沦为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只能获得微薄利润,失去持续快速发展的能力。
 
    还有一个更加严峻的挑战是,“中国制造”过去20年的发展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的,随着制造业的快速扩张,资源、能源紧缺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其给经济与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正日益显现出来。
谋变
 
    “中国制造”当何去何从?
 
    思路决定出路,方向决定未来。
 
    事实证明,要提高“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靠数量、靠低成本的路径已经越走越窄,没有核心技术,没有被普遍接受的品牌,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站稳脚跟。所以现在是到了花大力气提升技术与打造品牌的时候了。
 
    一味模仿得不到核心技术。当然,关键技术的获得也不要寄望于引进。好多技术,无论花多少钱,都买不来,人家根本就不会卖给你。 关于这个问题,有位民营企业家曾经举例说,神龙富康,东风雪铁龙都是“中国制造”,但是法国人从来没有把技术教给中国人,更换一个螺丝钉还要交给法国人,全部技术细节控制在合资企业里面,这样的“中国制造”不可能孵化中国技术。所以企业必须积极推进自主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可喜的是,已经有企业在这方面开始谋变。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中国汽车、摩托车工业迅猛发展,其规模、发展速度,即便在全球也都达到了很可观的水平。但这两项产业所需的一个关键零部件——磨齿机,却一度为外资企业垄断。 经过自行研究开发,秦川集团最终打破了国际技术垄断,制造出中国第一台机械型砂轮磨齿机。 这一举措,有效阻击了跨国公司对中国磨齿机市场的价格操纵,迫使国外公司不得不在国内降价销售,为中国汽车、摩托车行业发展,节省了大量资金。
 
    缝纫机行业的传统知名企业飞跃,是另一个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市场升级的企业。飞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科研开发、技术推广、科技管理体系,在北京、日本、宁波和台州总部设立了四大信息技术研发中心,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缝制设备、设计人才和一流的制造技术,使其能及时把握行业最新动态,与世界保持同步。通过大规模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飞跃每年都有10至25个新产品诞生,已经实现了产品由中低档向高档转变,由单纯生产工业机向工业、家用机并举转移。现在,飞跃共有10多个产品列入国债项目、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和国家级新产品行列,新品产值率达70%,并已经累计获得专利300多项。技术创新让飞跃成为中国缝制设备领域中举足轻重的企业。
 
    不仅仅是技术的提升。另一方面,在产品同质化的今天,无论是应对国内竞争还是进军海外市场,打造品牌都成为中国企业无法回避的现实。中国企业如果不能在国内市场上赢得国内外同行的激烈竞争,创出自己的品牌,从长远看,也不可能在国外站住脚。因此,我国企业要想大步走出国门,融入世界经济浪潮中,亟待实施品牌战略,开启“中国制造”的新时代。
 
    当前,国际市场的扩大,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企业打造国际品牌提供现实机会。另一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企业间的竞争加剧,打造国际品牌的难度增加,对中国企业而言,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2004年3月,联想以数千万美元的代价拿到第六期TOP计划的入场券,开了中国企业进军TOP的先河。这是联想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联想以前也做国际市场,但其出口以元配件为主,等于是给别人做代加工,消费者对联想品牌知之甚少。大家都知道进入国际市场的难度,没有品牌是很难被别人认可的。通过什么方式去提升联想品牌的国际影响呢?奥运会的国际性与广泛参与性正好可以满足联想的要求,加入TOP行列为联想打通了一条通往世界的罗马大道。从这一点上看,联想的投资虽然不菲,但从品牌战略目标考虑还是有道理的。
 
    随着人们品牌意识的提升,像联想这样谋求品牌提升与国际化的企业越来越多。如果有一天,海外的朋友能告诉我,他在当地的市场上看到了许许多多的“China Brand”,而非仅仅是“Made in China”,那就真正让人自豪了。
 
    从模仿到创新,从贴牌到创牌——20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也期待今天的中国制造业,能自立自强,开辟一条通往世界的“新丝绸之路”。

中华隆取名网】 整理 www.qihaoming.com.cn
下一页:品牌碰撞二

热门专题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招商合作申请链接网站地图联系方式在线留言
Copyright © 2003-2010 Qihaomi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隆取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