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庆后把娃哈哈产品做成中华民族的世界品牌
搜狐2008“中国制造全国行”巡访团食品饮料行业第三站——娃哈哈集团公司
2007年,“中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身处世界舆论的风口浪尖,国外一些媒体对我国出口到有些国家的一些产品和食品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了大篇幅的炒作。
在此背景下,2008年1月12日,搜狐大型奥运报道“中国制造全国行”第一站走进汇源,走进汇源,通过对中国食品行业的标杆企业的巡访,向外界传达和展示“中国制造”在食品行业上的可信和可靠。2008年2月27日,搜狐2008“中国制造全国行”走进燕京啤酒集团,感受到现代工艺设备和管理流程给中国制造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4月15日,巡访团走进娃哈哈,进行“中国制造全国行”食品饮料行业第三站的巡访。在巡访团走进娃哈哈之前,舆论对“达娃之争”的热议达到了白热化的地步,对一家高举民族精神旗帜的中国饮料行业的龙头品牌企业,对一位在风口浪尖被舆论“管窥”的强势领导人,搜狐联合12家媒体记者在娃哈哈集团公司里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呢?
1987年,娃哈哈前身--杭州市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成立,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带领两名退休老师,靠着14万元借款,靠代销人家的汽水、棒冰及文具纸张赚一分一厘钱起家,开始了创业历程;第二年为别人加工口服液,第三年成立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开发生产以中医食疗"药食同源"理论为指导思想、解决小孩子不愿吃饭问题的娃哈哈儿童营养口服液,靠了确切的效果,靠了"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产品一炮打响,走红全国。1990年,创业只有三年的娃哈哈产值已突破亿元大关,完成了初步原始积累,发生在小学校园里的经济奇迹开始引起社会和各级政府的广泛关注。1991年在杭州市政府的支持下,仅有100多名员工但却有着6000多万元银行存款的娃哈哈营养食品厂,毅然以8000万元的代价有偿兼并了有6万多平方米厂房、2000多名员工,并已资不抵债的全国罐头生产骨干企业之一的杭州罐头食品厂,组建成立了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从此娃哈哈逐步开始步入规模经营之路。
1998年,娃哈哈经过十多年的历炼,感到自己羽翼已丰,已具备了与世界大品牌进行竞争的条件,经过两年多的精心研制,推出"中国人自己的可乐――娃哈哈非常可乐",在饮料界主动扛起了向国际大品牌挑战的民族工业大旗。自98年5月投产以来,非常可乐异军突起,现年产销量已超60万吨,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打破了非常可乐推出市场时一些人的"非常可乐,非死不可","非常可乐,非常可笑"的预言,也打破了可口可乐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广大民族品牌参与国际竞争的勇气和信心。
2007年,面对原辅材料大幅涨价各项成本急剧上升、饮料市场激烈竞争等多重不利因素,娃哈哈依旧取得迅猛发展,2007年实现全年营业收入25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8%;实现销售收入21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1%;利税5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6%;利润33.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0.7%。娃哈哈饮料产量、总资产、销售收入、利税、利润等各项指标连续10年名列中国饮料业首位。娃哈哈2007年职工人均收入为3.17万元,比06年增长24%。
2008年娃哈哈计划实现营业收入367亿元,比07年增长42%;实现销售收入310.6亿元,比07年增长43%;实现利税68.5亿元,比07年增长36.9%;实现利润45.6亿元,比07年增长35.7%;计划08年新增投资53亿元,新建9个生产基地,119条生产线,预计建成后每年可新增400多万吨饮料产能,折合120多亿元的销售收入。
2008年4月15日的座谈会上,宗庆后告诉搜狐2008“中国制造全国行”巡访团的媒体记者说:“娃哈哈从销地产发展出来的销售网络很还是很成功的,与经销商的关系很健康,互相信任。娃哈哈要积极进行第三次创业,第一次创业是什么都没有。第二次创业是逐步形成规模,第三次是向更高一步迈进,我们希望在未来五年当中达到500亿到一千亿的营业收入。”
从校舍到简易的六层小白楼,宗庆后的办公地始终坚守在“杭州清泰街160号”,21年的创业历程,宗庆后感慨“企业要基业长青,要不断的创新,坚持自主创新,坚持主业,技术领先,与时俱进”。“娃哈哈是从艰苦的环境走过来的,刚开始被人家更看不起,条件更差一点。20年走过来不容易,现在守业是更难。开始的时候你要去发展,这些年我还是拼命在发展,也觉得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