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为啥缺少“耐克”?
金融危机下,有两种企业可以适应环境并获得生存甚至获得崛起。
一种是具有品牌优势的企业可以持续获得市场认同,我这里所指的优势,首先是品牌文化和品牌认知,单纯依靠广告产生的快品牌反而被市场淘汰的几率高,因为危机下广告并不能建立品牌,但公关可以,广告是拔苗助长,而公关是品牌声誉的积累。其次是具有研发实力和技术特质的品牌,他们会在潜在市场中推出更具产品品质、技术含量等附加值高的产品或服务来唤醒潜在需求。
一种是具有渠道优势和实现快速市场响应的企业会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并非渠道拥有越多就意味着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效率低的渠道意味着经营减值和高成本,如国美电器最近开始采取取消进场费用来提高品牌忠诚度和美誉度,通过关闭单店营业额与利润额低的门店来降低成本,这是危机下适应环境变化求发展最有效的举措。
我们所熟识的耐克一直以来就是众多中国和世界制鞋企业纷纷效仿的对象和学习的标杆,耐克创始人兼CEO菲尔·奈特认为,想要打败耐克,唯一的办法就是全面而准确地模仿,然后再找出不同点来各个击破。很多品牌采用除了最容易复制的“明星代言”的营销方式和“轻资产运营”的资本模式,但往往由于缺乏持续,反而急功近利,最后能成功超越耐克的品牌并不多。上世纪90年代阿迪达斯为赶超耐克,利用收购、抢占优势市场和差异化竞争,今天完成了“耐克第一、阿迪达斯第二”的目标。正如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麦当劳与肯德基、思科与华为,善于占领顾客心智、并肩推动创新的品牌才有可能成为伟大的品牌。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强调,一贯坚持才能成就伟大的公司,说的就是聚焦、专注,可惜的是中国公司最缺乏的就是坚持。
中国品牌为啥缺少耐克?我们研究内衣品牌暖倍儿时却发现,其发展路径逐渐凸现出耐克特质和基因。暖倍儿在内衣行业不是规模最大,但却是最适应市场变化的品牌之一。创建9年来,暖倍儿一直依靠研发、品牌和渠道制胜,成为这个行业的“YKK”、“耐克”。在暖倍儿的“行动咒语”中,其总裁税新倡导“承认是我的能力,不找借口,承担是我的格局,保证结果。”他坚持用“用心织造完美,用爱织造温暖”的价值观去捍卫暖倍儿的品质和生命。他倡导“有爱就暖”,并通过聚焦传播来彰显品牌竞争的差异化。无论是奥运营销等体育营销,还是社会公益营销,暖倍儿一直在倡导“暖文化”、“爱文化”、“国情家怀文化”等理念。9年磨一剑,税新用品牌、品质和快乐赢得了市场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