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植物
小时候,很喜欢拿着妈妈的医书《本草纲目》翻着看,并不懂什么,但里面有许多植物的插图,令我兴趣盎然。见我如此煞有介事,妈妈索性连中医药方都让我“代劳”了,当然只是依葫芦画瓢,并不明白开得是哪门子药。
大学里修的是中文。一上来就讲《诗经》,里面有关植物的诗篇多如牛毛,一抓一把,“采葑采菲”,这葑和菲都长什么样呢?“采采卷耳,不盈顷筐”,这卷耳又是什么呢?还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现如今还有同学用它给小孩起名呢。可喜现在的《诗经》也有了插图本,诗里提到的不少植物都绘在上面,不用费力瞎猜了。
植物与文学有缘,《离骚》里的香草美人文章可谓做到极致,《红楼梦》里也有特别精彩的“群芳斗
草”的情节,香菱不是为此还弄脏了石榴裙吗?宋词里更早有“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的句子……相形之下,当代人作品中植物就少有出场,对于压力大,口味重,连饮食都是“无辣不欢”、“无肉不欢”的现代人,看这类花花草草、抒情缓慢的段落是要睡着的吧?可能来一本生猛的武侠言情书,要痛快得多。所以,如果说植物也有气质的话,那它本质上应该是古典的,要到古书里去找。
最近在书市里淘到两本《野菜博录》和《野食》,里面除了详尽描述了植物的特性和药物价值,还不厌其烦地写了各种吃法,真正让你领略何谓“药食同源”。作者都是明代人,前者是鲍山编的,后者是朱橚编的,图文并茂,引起我对于一些往事的回想。二者内容似乎很接近,但还是有所不同,难以取舍,都买了回来。这类书就属明代人编得好,李时珍不也出自明代吗?可那偏偏也是个商业和市井相当繁荣的时代。巧合还是一种微妙的平衡?
比起披上一层时尚外衣的植物美容、芳香疗法之类的书,《野菜博录》、《野食》这样的古书,真显得古朴又笨拙,可也反而让你觉得有种原汁原味的亲切。就是为了享受那一种来自乡野的清风吧?看到那些你可能十分陌生的古花古草的图案和文字,仿佛一下子置身于青山绿水之间,尘虑顿消。“性定菜根香”,其实生活“植物”一点,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