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宏刀下之“玉屑”
北京开会。来去匆匆。
丽宏兄来电,谓有新书出版,已寄赠云云。书名叫什么,没有记住。在我印象之中,赵丽宏先生是一位特别高产的人,出书奇多。对他而言,出新书,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
今天一大早,到单位上班,办公桌上已有一只大信封。熟悉的笔迹。拆开,一本《玉屑集》,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我是常去丽宏兄的博客看看的。这些文章,不少都在博客里发过。丽宏兄说,这是他在《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里的专栏文章。同时,也在他博客里转载。9月1日,丽宏兄还发了玉屑之六十九《相思渺无畔》。述说古时闺怨诗。他提到了唐代女诗人鱼玄机的七绝《江陵愁望有寄》,以及李清照的相思诗,哀情愁绪,真切感人。《一剪梅》里“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句子,读来更添几分愁绪。
为何取名《玉屑集》?丽宏兄在“玉屑”之引的序中提及。显然,他是受了宋人魏庆之的《詩人玉屑》的启发。他说,他喜欢《詩人玉屑》的书名,尤其是“玉屑”两字,想象一下,一把雕刀滑过润洁的玉石,溅起晶莹的碎玉,如雪、如丝……宽永本在《诗人玉屑》卷后题云:“古之论诗者多矣,精炼无如此编,是知一字一句皆发自锦心,散如玉屑,真学诗者之指南也。”也是这个意思。《詩人玉屑》是宋诗话中较著名的一本书,与北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齐名。魏庆之,字醇甫,号菊庄,南宋建安(今属福建)人。他无意仕进,与当时的诗人有广泛的交往,著有《诗人玉屑》二十一卷。
赵丽宏是散文家,也是诗人。他是上海崇明人,1951年生。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1968年高中毕业后回故乡插队,当过木匠、乡邮员、教师、县机关工作人员。1978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并开始创作诗歌和散文。大学毕业后当过《萌芽》杂志编辑。著有散文集《生命草》、《爱在人间》、《玛雅之谜》、《岛人笔记》、《赵丽宏散文选》、《艺品》、《人生韵味》、《喧嚣与宁静》、《死之余响》、《在岁月的荒滩上》、《读书是永远的》、《唯美之舞》、《日晷之影》,诗集《珊瑚》、《沉默的冬青》、《抒情诗151首》、《沧桑之城》,报告文学集《心画》等六十余种著作,有四卷本《赵丽宏自选集》行世。
曾有媒体采访丽宏兄,有一个评价印象深刻。赵丽宏说,书是永远的朋友。他曾说,“写作还是业余的”,若说“我有什么专业,只有读书”。他也曾在《赵丽宏读书随笔》一书的自序中表白:“最大的实惠和快乐就是读书。”
据说,赵丽宏去崇明岛“插队落户”,简单的行囊里,寥寥几本印刷品中,有一本鲁迅的《野草》。这本书,赵丽宏居然“一遍一遍地读下去”,反复回味,并“时时品出新的韵味来。”显然,赵丽宏写《玉屑集》同他好读书大有关系。倘若没有博览群书的阅历,这种书,是无论如何写不出来的。至少我就不行。
据说,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前有黄升作于淳佑甲辰(1244)的序。这个原序,我曾读到过。很有意思。序说:“诗之有评,犹医之有方也。评不精,何益于诗;方不灵,何益于医!然惟善医者能审其方之灵,善诗者能识其评之精,夫岂易言也哉!”丽宏兄显然也是一个善诗者,也能识其评之精。他的《玉屑集》,其阅读和保存的价值也就跃然毕现了。
《玉屑集》中有一篇叫《千岁之忧》。论及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
人生不满百,
长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
何不秉烛游!
丽宏兄的解读,我是极有同感的。其实,我也是一个“常怀千岁忧”的人,有时候,想得更多更远,以至于常有“如坠深渊”之感。但是,我也是一个“为乐当及时”的人,知道今天该怎么活着,也知道该如何去寄托人生之苦。呵。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丽宏兄点透了。感谢中。
《玉屑集》中,还有不少插页,均为丽宏兄的书法和绘画。我原先只知道他是一个诗人,散文家。没想到,他写的字,同样才华灼人。我很喜欢。下次一定要去求个墨。
附:丽宏兄曾作《洋山深水港赋》,亦见其功力。
洋山观海,天水茫茫,大洋小洋,寂寥怅望,群岛如珠,散落四方。叹千年岁月流逝,潮涨潮落,听屿礁雪浪相击,渔舟晚唱。
新世纪群贤汇集,洋山岛风云激荡。十年一瞬,绘惊天宏图,追星赶月,建旷世巨港。一锤落桩,四海回响,八方英雄,齐摆战场,填沙围海,镇澜筑港。探深水,辟航道,跨东海,架桥梁。看蛟龙腾飞,劈波斩浪,凌空铺设通天大道,六十华里浩浩荡荡。新栈浩瀚吐纳百货,塔吊巍峨迎送巨舫。昔日孤山渔岛,笑连五洲四洋。
登高俯瞰,神思翱翔,中国人敢想敢为,新时代挥写华章,建设者青史留名,创业人万古流芳。回望陆岸,中华巨人阔步猛进,栈桥如长臂迎远客;环眺外洋,天涯宾朋踏浪而来,轮舶似群鲸拥朝阳。壮哉洋山大港,神州襟怀,华夏门梁。伟哉洋山大港,世界惊叹,人间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