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舶来”商标能唬多久?
http://www.qihaoming.com.cn 发表时间:2010年04月01日 来源:中华隆取名网
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小罗,吃了一个多月的盒饭,攒钱买了一套标明是“意大利品牌”的男士休闲套装。正好常熟的一个同学来了,小罗就穿着这套新买的名牌衣服去接同学,同时也想在同学面前摆显摆显。同学一看小罗的这套衣服就笑起来了,“这不是我们公司的服装厂生产的嘛。”
原来,这个所谓的“意大利品牌”,是常熟一家公司在意大利注册的一个商标,标签上虽然是一排又一排的洋文,但是实际上却是不折不扣的国产货。据了解,类似这样的“傍洋牌”,尤其是在服装行业,在江苏省乃至全国都非常普遍。
小企业喜贴洋商标
现在不少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一方面没有能力进行贴牌生产,另一方面又不甘心自己的名字不响,于是便寻求一条能迅速“提升”品牌的捷径:
一种做法是在国外注册一个商标,而服装的设计、生产、销售都在国内。虽然它们是地道的“国货”,但却挂上“洋名字”以“洋品牌”自居,力图享受到进高档商场的待遇,并堂而皇之地卖高价。在业内这些品牌被成为“假洋牌”,而这种做法则被称作“傍洋牌”。
此外,还有一种“傍洋牌”的方法,它们总是围绕知名度高的国际名牌的品牌形象做文章,或起个谐音的名字,或在人家名字后面加个后缀,或者用一个近似的商标图案混淆消费者的视觉。例如,近两年中国市场上的百余种“华伦天奴·××”、几十种皮尔××、以及“漫游”在全国的100多种不同造型的“鳄鱼”,大都属于这一类。
据业内人士透露,这种“傍洋牌”的做法,在苏南一带的许多服装加工厂中十分“流行”。
“西风”渐猛原因众多
一位服装业内人士分析,在中国有那么多的企业走“傍洋牌”的路子是有原因的,当今服装市场“洋品牌”当家的现状使得一些国内企业无力竞争。“傍洋牌”便成了国内一些服装企业寻求的另一种生存方式。
江苏省服装设计师协会的严主任分析说,现在一些行业媒体,特别是一些时尚杂志,为了使其风格前卫,便大力宣传、炒作“洋品牌”,这在某种程度上误导了消费者。消费者认为似乎只有“洋品牌”才是高档的、最好的。
另外,国外的品牌从产品品质、品牌策划、企业定位、文化内涵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掌握等方面做得比较成熟,然而目前国内的企业规模比较小,甚至是家族式企业,没有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和模式,要想占有市场只能另辟蹊径,于是有一些企业就采取了“做代理”、“傍洋牌”等“另类”的发展方式。
“傍洋牌”钻了法律空子
华夏商标事务所的张磊所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境外注册商标境内生产销售,并不违反我国的《商标法》,甚至国际上为了加强商标权益的保护,签署了《马德里协定》,方便各国的国际商标注册。现在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有权利在境外注册商标。
江苏钟山明镜律师事务所的刘惠明所长告诉记者:“境外注册商标,境内生产销售,并在宣传时标榜是‘国际品牌’,虽然不违背现行相关法律,但其实是钻了法律的空子,实质为欺诈消费者的一种手段。”
“洋品牌”路走不太长
在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共同指出:品牌真正的生命就是品牌文化。“傍洋牌”是纯功利的,不会长久。
专家指出,“傍洋牌”对民族品牌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力,抢占了民族品牌的部分市场。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市场将会细分,消费者就会对产品提出不同的需求,就要求企业能真正把握市场,而没有文化根基的品牌很难做到这一点。单靠一个所谓“名头”,没有对文化的体现,消费者一定会厌倦,到那时,这些“傍洋牌”的企业很快就会走下坡路。
【中华隆取名网】 整理 www.qihaoming.com.cn原来,这个所谓的“意大利品牌”,是常熟一家公司在意大利注册的一个商标,标签上虽然是一排又一排的洋文,但是实际上却是不折不扣的国产货。据了解,类似这样的“傍洋牌”,尤其是在服装行业,在江苏省乃至全国都非常普遍。
小企业喜贴洋商标
现在不少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一方面没有能力进行贴牌生产,另一方面又不甘心自己的名字不响,于是便寻求一条能迅速“提升”品牌的捷径:
一种做法是在国外注册一个商标,而服装的设计、生产、销售都在国内。虽然它们是地道的“国货”,但却挂上“洋名字”以“洋品牌”自居,力图享受到进高档商场的待遇,并堂而皇之地卖高价。在业内这些品牌被成为“假洋牌”,而这种做法则被称作“傍洋牌”。
此外,还有一种“傍洋牌”的方法,它们总是围绕知名度高的国际名牌的品牌形象做文章,或起个谐音的名字,或在人家名字后面加个后缀,或者用一个近似的商标图案混淆消费者的视觉。例如,近两年中国市场上的百余种“华伦天奴·××”、几十种皮尔××、以及“漫游”在全国的100多种不同造型的“鳄鱼”,大都属于这一类。
据业内人士透露,这种“傍洋牌”的做法,在苏南一带的许多服装加工厂中十分“流行”。
“西风”渐猛原因众多
一位服装业内人士分析,在中国有那么多的企业走“傍洋牌”的路子是有原因的,当今服装市场“洋品牌”当家的现状使得一些国内企业无力竞争。“傍洋牌”便成了国内一些服装企业寻求的另一种生存方式。
江苏省服装设计师协会的严主任分析说,现在一些行业媒体,特别是一些时尚杂志,为了使其风格前卫,便大力宣传、炒作“洋品牌”,这在某种程度上误导了消费者。消费者认为似乎只有“洋品牌”才是高档的、最好的。
另外,国外的品牌从产品品质、品牌策划、企业定位、文化内涵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掌握等方面做得比较成熟,然而目前国内的企业规模比较小,甚至是家族式企业,没有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和模式,要想占有市场只能另辟蹊径,于是有一些企业就采取了“做代理”、“傍洋牌”等“另类”的发展方式。
“傍洋牌”钻了法律空子
华夏商标事务所的张磊所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境外注册商标境内生产销售,并不违反我国的《商标法》,甚至国际上为了加强商标权益的保护,签署了《马德里协定》,方便各国的国际商标注册。现在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有权利在境外注册商标。
江苏钟山明镜律师事务所的刘惠明所长告诉记者:“境外注册商标,境内生产销售,并在宣传时标榜是‘国际品牌’,虽然不违背现行相关法律,但其实是钻了法律的空子,实质为欺诈消费者的一种手段。”
“洋品牌”路走不太长
在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共同指出:品牌真正的生命就是品牌文化。“傍洋牌”是纯功利的,不会长久。
专家指出,“傍洋牌”对民族品牌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力,抢占了民族品牌的部分市场。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市场将会细分,消费者就会对产品提出不同的需求,就要求企业能真正把握市场,而没有文化根基的品牌很难做到这一点。单靠一个所谓“名头”,没有对文化的体现,消费者一定会厌倦,到那时,这些“傍洋牌”的企业很快就会走下坡路。
上一页:跨国商标侵权案南京审结
下一页:知名商标被抢注工商联组应对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