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孙中山而命名道路
11月12日,值孙中山先生诞辰141周年之际,作为孙中山先生故乡的一家主流媒体,本报即日起至11月14日推出《寻城迹》专栏。专栏文章以中山市范围内,因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公园、马路、学校、楼堂、馆所等历史建筑为切入点,重温中山先生的光辉思想,弘扬文化名城中山的“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精神。
好比是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城隍庙,广州的西关大屋,孙文西路步行街在中山人心目中,有着太多的光辉记忆及不老的情结……
孙文西路古称迎恩街,到了清代晚期,城区一带已形成了“十八间”为主的繁荣商业街区。民国初期,天妃庙、泰东戏院、汇丰百货、先施公司石岐分公司、永安公司、思濠大酒店等多层建筑物先后在孙文西路建起。当时,中山县众多的海外侨胞可谓出力不小,他们把在国外祖祖辈辈打拼的积蓄汇回家乡,纷纷在城区一带兴建住宅、食肆、酒店等楼宇建筑。
这些建筑物俗称南洋骑楼,多采用西方的建筑结构方式,以内外阳台的框架结构模式兴建,形成了有雨篷遮盖的过道,从而改变了过去“开门见天”的商铺风格。
针对房屋年久风化,墙体立面严重剥落等问题,1997年,市政府结合旧城改造,对孙文西路两旁的南洋骑楼进行了整体修葺,重塑了其悠久繁华的容貌。时下,该处花团锦簇,昔日灰色的建筑物纷纷披上了粉红色、米黄色的盛装,传统风格和现代文化相得益彰。
到过孙文西步行街的人,肯定对街口那辆惟妙惟肖的铜塑黄包车不陌生了,孰不知车旁的铜塑人物便是孙中山。由此可以看出,孙文西路、孙文中路、孙文东路(三者合称为孙文路,属城区东西交通的陆路主干道)都是中山人为纪念孙中山而命名的。
此外,20世纪初,中山拆掉城墙后,还修了不少大马路。为了纪念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又以民族路、民权路、民生路冠名其中三条大马路,一时被传为佳话。
打个比方,在“兄弟三人”中,民权路算是最年轻的一位,于1983年建成。而今,这条街成了中山有名的电信街,聚集了非常多的手机专卖店及连锁店,成为时尚潮流的代名词。而作为“兄长”的民族路、民生路,则要承担更多的“职责”,它们扮演电器、首饰、服饰、文具、餐饮等多项贸易的角色。从地理方位上看,这三条路呈倒写的“F”形状,位于中间的民生路连接起了北面的民族路和南面的民权路。这三条路虽说没有中山路那么宽,但两旁的绿树却值得一赞,行走其间,无论是购物还是散步,均感到无比惬意。
作者:本报记者 周振捷 网站编辑:肖管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