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姓名研究——姓氏区域研究报告之一
日前利用“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对哈尔滨市户籍人口进行了姓名统计研究工作。这项统计数据表明:本市户籍人口中叫“刘洋”的最多,共有4936人。排在前10位的姓名依次是:刘洋、张伟、王淑珍、王伟、刘伟、王桂兰、王晶、李伟、王淑华、王淑兰,各姓名出现的次数如下表所示:
姓 名人 数
刘洋4,936
张伟3,947
王淑珍3,757
王伟3,746
刘伟3,446
王桂兰3,416
王晶3,403
李伟3,365
王淑华3,361
王淑兰3,158
哈尔滨人偏爱“刘洋”这个名字,起这个名字的人比起排在第二位的“张伟”这个名字的人还要多出将近一千人,可见哈尔滨人对刘洋这个名字的偏爱非常明显。刘洋这个名字不仅同“留洋”谐音,反映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而且读起来清脆悦耳,容易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但是,仅本市户籍人口就有这么多人叫刘洋,难免也会因为这种重名重姓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方面的感触。除了刘洋这个名字,张伟、王淑珍、王伟、刘伟、王桂兰、王晶、李伟、王淑华、王淑兰等名字的使用率也相当高,叫这些名字的人都在三千人以上。
仔细观察,发现排在前10位的姓名反映了哈尔滨的某些文化特征。
这座紧挨着松花江畔的美丽城市,最初的地名为阿勒锦,满语意为“晒网场”(另一说为女真语“荣誉”)。唐、宋时期,这里已非蛮荒愚昧之地,而是与中原地区有着并存的历史文化——渤海文化与盛唐文化并举东西,金源文化与宋辽文化呼应融合。哈尔滨是金、清两代王朝的发祥地,但在清朝立国以后哈尔滨还不过是个鲜为人知的小渔村,到了清末的1904年,随着中东铁路的筑修,哈尔滨才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城市。有关现在哈尔滨人姓名的历史人文应该还要看哈尔滨近百年来的历史:20世纪初,哈尔滨就已成为国际性商埠,开放与民族资本崛起的"合力"作用下,确立起哈尔滨在当时的北满经济中心和国际都市地位。革命时期,哈尔滨也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较早、工人和学生运动比较活跃的城市。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又成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是一个社会主义新兴工业城市。
哈尔滨人最喜欢用在名字里的是“伟”和“淑”。伟为形声字,从人,韦声,本义是高大、壮美的意思,《华严经音义》称:“伟,大也。”另《说文》称:“伟,奇也。”《史记·荆燕世家》有言“不为伟乎”,索隐:“盛也。”《庄子·大宗师》中的“伟哉夫造物者”,向注:“美也。”《三国志·诸葛亮传》说诸葛先生:“身长八尺,容貌甚伟。”“伟”还跟其他词汇连用,如“伟丈夫”意为有抱负有作为的男子汉或身体魁梧的男子。东北汉子的伟岸和豪爽是有目共睹的,不怪乎哈尔滨人喜用“伟”字为孩子取名。而“淑”也为形声字,从水,叔声,《说文》称:“淑,清湛也”,《诗·大雅·桑柔》中有“其何能淑”,按:清也。《尔雅》有言:“淑,善也”。“淑”又假借为“俶”,有善良、美好的意思,人常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自《诗·周南·关雎》)。“淑珍”、“淑兰”、“淑华”寄托了哈尔滨人对儿女容貌和品性的美好期望,这也是哈尔滨的一个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反映人们贤惠品德的名字在其他地区所占比例已经逐渐降低,但是在哈尔滨市,这些名字还占有较大比重。另外,哈尔滨人还喜用“晶”字,欣赏着哈尔滨的冰国美景,这个“天鹅项下珍珠城”不难让我们想到“晶”莹剔透。
本市户籍人口中最大的姓氏为“王”姓,共有1009105人,排名前10位的姓氏依次为:王、张、李、刘、赵、孙、杨、陈、于、徐,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
姓人 数比 例
王1,009,105.10.55
张788,851.8.25
李767,807.8.03
刘663,255.6.93
赵332,569.3.48
孙302,048.3.16
杨256,332.2.68
陈214,521.2.24
于195,863.2.05
徐162,680.1.70
王姓是大姓,在本市户籍人口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王姓的人口占到总人口的10.55%,就是走在哈尔滨街头,每看到10个人就有一个姓王的。根据公安部“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提供的统计数据,在我国户籍人口姓氏的排序中,排名在前五位的姓氏为王、张、李、刘、陈,王姓排在第一位。不仅在全国是如此,在北方的许多城市,王姓户籍人口所占比例的排名也都是比较靠前的。根据姓氏学家的研究结果,我国现在的姓氏人口比例在宋代就已经奠定,当时排在前五位的姓氏为王、李、张、赵、刘,王姓已经排在第一位。发展至今,排在第二到第五位的姓氏都已经有所变动,只有王姓仍然稳居第一。另外,从排名前10位的姓氏中各姓氏出现的频率来看,本市户籍人口姓氏的集中度相对来说比较高,王姓人口就占一成,排名前四的王、张、李、刘占总人口的33.76%。
比较哈尔滨和东北城市、华北城市的姓氏排名,发现北方城市的姓氏分布十分接近,特别是哈尔滨和济南的姓氏排名几乎一样,而哈尔滨和上海、广东的姓氏分布却有较大差异,这表现了北方城市的交流频繁而稳定,而南北差异很大。详情见下表:
哈尔滨沈阳大连济南郑州北京上海广州
王王王王王王张陈
张张刘张李张王黄
李李张李张李陈李
刘刘李刘刘刘李梁
赵赵孙赵赵赵朱刘
孙杨于孙陈杨徐张
杨孙姜杨杨陈周何
陈陈赵陈郭孙沈吴
于高宋马孙马吴王
徐马杨徐马高陆林
拿哈尔滨和济南、郑州比较的原因是:这里的姓氏分布可能跟建国初的一段人口迁移历史有关。第一、二个五年计划时期,黑龙江进行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建成了115个大型企业,其中由国家重点项目22项。仅黑龙江一省的基建工程量就占到了全国的1/10。内地抽调大量人员支持边疆建设,大批的技术工人、干部、科技人员和随迁家属来到黑龙江落户。另一方面1955年起黑龙江开始接受来自山东、河南、河北等省的集体移民。1955年当年就接受山东移民180165人,河南移民15903人,河北移民907人,辽宁移民3305人。1958年“大跃进”开始,煤矿、林场、铁路等行业工资高且急缺人手,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省的农民涌入黑龙江。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哈尔滨和济南的姓氏分布如此接近的原因。
哈尔滨市五大姓:
根据“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存储的公民户籍登记数据,可以很轻松得查询到哈尔滨市排在前五名的姓氏分别是王、张、李、刘、赵,这五大姓氏总共占到本市总人口的37.24%,充分显示出多数人口集中在少数姓氏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