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高山 冷饮悍将
关注理由
从500元开摊起家,到福建冷饮行业的龙头,叶高山是改革开放成就的泉州企业家典型。他告诉人们,开冷饮摊也能成就亿万富豪。尤其当他推出国产“快步”氨基酸饮料抗击韩国“元秘D”时。
从器械维修、商海弄潮、停薪留职到开办工厂,叶的人生经历是泉州一代民营企业家的缩影。其生活方式、精神状态、理论构架和操作经验都成为研究泉州经济的范本。当越来越多的所谓宏观理论家和咨询策划师拥入泉州时,前辈们的经验和传统是否摆在一个恰当的位置,这值得反思。
A
人物·创业故事
医疗器械大学生创业
上世纪70年代国家恢复高考后,叶高山是首批考生中的一员。1978年春节过后,叶高山开始了福建省医疗器械学校的学习生涯。
1980年,25岁的叶高山顺利毕业,分配到南安市医院工作,主要负责医疗器械的安装与维修。
当时制冷设备有冰箱、空调,和冷饮生产厂家的一些机器。而医院关于制冷方面的工作人员少,会维修的人更少。叶高山慢慢成为医院里的制冷专家,不仅懂理论,还擅长维修。
后来,叶高山的二弟没考上大学,于是叶高山有了生平第一个徒弟———自己的二弟。再后来,在长兄的带领和指导下,叶家四兄弟都学会了制冷设备的安装与维修技能。学有专长之后,弟兄几个就琢磨开始创业了。
500元启动冷饮摊
最初,兄弟几个创办的小型修配店,取名南安新风医疗器械修配站。对外主要开展制冷设备的维修和冷饮厂相关业务。几个兄弟在南安、安溪、永春、德化、仙游、长泰跑业务。
1987年对于叶高山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这一年,叶氏兄弟四人开始在南安市新华街搞了一个冷饮摊。当时,叶高山可能没想到,做冷饮将成为他一生的工作。
开冷饮摊的启动资金只有500元,他买了旧冰箱、压缩机,散热器是自己改造的。冰淇淋机也是用旧冰箱改造的,全部是人工搅拌。同时也做一些汽水。
就这样在街头做了整整一个夏季。
进入秋天,买冷饮的人越来越少了。怎么办?叶高山就去租地,在目前南安市体育馆附近自建了房子。
1987年冬季,属于叶氏兄弟的商店营业了。当时的经营思路就是要搞多样化经营。商品种类繁多利润才可观。在他们店里可以泡咖啡、喝茶,买化妆品和一些儿童玩具,店门口还摆着儿童游乐车供小孩耍。
待积累一些资金后,叶高山信心越来越足了。1982年到1983年,南安市区的冷饮店有好几家,到1987年就倒得差不多了。>>下转B7
C人物·印象责任·使命
叶高山的一个细节曾深深地感染了我,而这是我在泉州新生代民营企业家身上所没察觉的。
那是在正式专访前,我向他介绍了采访的思路和框架。接着我的话,他转到了一个与采访关系不大的话题,那是国际资本掌控中国市场的问题,比如沃尔玛等,并对中国民营企业的前途与民族命运表示深深的担忧。而这种体验,是我以前采访过程中所不曾遇到的。
叶高山作为家中的长子,早年就显露出作为大哥的风范。他1980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南安市医院,主要负责医疗器械的采购与维修。掌握了熟练的专业技能后,他相继把自家三个弟弟都培养成了制冷维修能手。这也成为兄弟四人后来创办冷饮加工厂的技术基础。
公司取名“仙境”,很多不知情人以为这是一种诗意的表达,其实不然。“仙境”是叶先生南安诗山老家一个村庄的名字。据称,虽然“仙境”普通话感觉不错,但闽南话读起来相当不悦耳,以至很多“仙境”人出来之后都相当避讳这个词。叶曾告诉我,他想改变家乡人对“仙境”的观念。
我曾仔细浏览了叶的名片,上面印着诸如“叶氏联谊会”、“寺庙管委会”和“文学基金会”等相关机构,并担任重要职务。在中国,不少企业家不太愿意与这些机构沾上边,但他似乎很乐意,这与他身上那种深沉的故乡情怀和社会公义有关。诸如“责任”、“使命”和“公义”等传统典范品质,于他而言,似乎是与生俱来的。